第381章 原来文官早就知道石桥根本不可能修_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第二书包 > 人在大明,邪气冲天 > 第381章 原来文官早就知道石桥根本不可能修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1章 原来文官早就知道石桥根本不可能修

  索菲亚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就是文官们所搞的一个阳谋。

  她虽然知道,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如果这一次京师大学没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的话,这些文官一定会大肆在外面宣扬。

  看吧,花了这么多钱打造的京师大学,号称集合了天下所有能工巧匠。

  可是呢,居然连一座桥都建设不起来。

  就算在之前朝廷没有花这么多钱去打造这所学校。

  没有花这么多冤枉钱去召集这么多学生,也能够顺顺利利地完成建桥的任务。

  甚至还可以非常省钱。

  索菲亚之所以觉得这是个阳谋,就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可以拒绝的任务。

  索菲亚在接到这個消息的时候,也让人去查了一下,这座大桥要修建还真就不是这些文官信口开河来的。

  因为十几年前两边的百姓就已经反应过。

  由于永定河太宽,又时常泛滥。

  上面架设的木桥很容易就被冲垮。

  因此当地百姓,屡屡上报给当地的巡检司,希望朝廷能够建一座真正的石桥,供两边百姓过往。

  当地巡检司也跟宛平县反映过。

  希望能够建造一座真正的石桥。

  可这件事情就这么莫名其妙的,被一拖再拖,拖到现在。

  朝廷这边现在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而且新皇刚刚登基,建造一座石桥一方面方便了两地百姓来往。

  另一方面,也是新皇帝登基之后对百姓们施以恩典。

  所以这种事情是不得不去做的。

  连皇帝自己,或者说陈寒都觉得,这件事情还是得要去做一做。

  所以陈寒借皇帝的口吻,告诉了索菲亚。

  索菲亚也觉得很有道理。

  甚至她亲自带着人去那边探查过。

  发现那里,的确非常需要一座石桥。

  因为那个地方,居然是永定河经常改造的一个枢纽口。

  所谓的枢纽口,就是这个地方倒霉。

  每一次改道,这个地方都要承受一遍洪水的冲击。

  不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多重要。

  而是因为这个地方是个弯口水潭。

  一旦前方改造,这个地方就积水,本来这个地方积蓄的水就多。

  再有那么多水过来,就容易冲毁河面上的木桥。

  因为这个事情,两岸的百姓怨声载道。

  首先木桥修建,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没个几年朝廷就因为自己用水的需要,而让永定河改道,导致冲毁。

  当地老百姓都不愿意再去修建木桥。

  另一方面,因为经常改道,导致走在桥上面的老百姓,被冲掉的不少。

  家家户户都对此有怨念。

  如果不尽快地修建一座石桥给他们的话,可能当地的百姓就得纷纷搬走。

  所以为了这些事情考量,这座石桥也必须要修建。

  然而这座石桥要修建,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如今只短短的半年时间就要修建完成,还真是一个考验。

  索菲亚看着那二十多米宽的河道,半年时间要修建一座石桥,并且还要体现出京师大学的工匠精神,体现出京师大学这些学生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就单独拿出来当做一个课题研究都可以上很多节课了。

  拿到了这个任务之后的当天,索菲亚这边就召集了在京师大学的不少老工匠开会。

  如今京师大学招聘的这些教师,有九成都是来自民间工匠。

  这些人一般都是在当地,又有学识又有威望,同时又有经验的老工匠。

  这些人本来就非常难得,所以把他们给凑齐起来就更加难得。

  这些人过来后,马上就开始编撰教材。

  对于教学教材的编制也早就完成。

  大家一方面是按照木匠、泥瓦匠、金匠等等的基础教学开始教导。

  工匠们的确是带着自己的技术来京师大学的,但他们之所以在这里可以学到更好的。

  是因为之前他们所学习的那些不成体系不成理论。

  很多问题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

  甚至就算是他们知道,那也得花费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转过这个弯来。

  而现在之所以要到学校里来学,就是要把他们这种成套的理论,全部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教给他们。

  同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匠,能够就各地情况的不同。

  将自己所学所知,甚至风土人情都汇集到一个学堂里面。

  大家这才会知道。

  原来每个地方的木头材质疏密程度不一样。

  每个地方的砂石结构不一样。

  每个地方的人体重不一样。

  每个地方的口味欣赏水平不一。

  在这种大熔炉一样的学堂里边,大家能够互相交流,能够阐述这些,才是真正的这所大学所体现的价值。

  而现在当有这么个任务出来之后,就可以看得出来南方的学子们比较的兴趣缺缺。

  他们觉得在半年之内,凭借着京师大学这所学校,就要将如此宏伟的一座石桥给做成,是很难完成的任务。

  但是北方的学子则不一样。

  或许北方的学子经常遭受洪水以及黄河泛滥之类的冲击,所以他们对当地的老百姓更有感同身受。

  于是他们纷纷献计献策。

  不过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都要先行动起来,而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这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湍急的河水上面架设桥墩。

  来自四川的学子,很快就想到都江堰的分流法。

  在宽阔的河水当中,先挖出一条支流,引走河水。

  然后再修建小型的水坝,使其中一方没有水流或者尽量减少,最后修建桥墩。

  桥墩完成之后,下一个支流继续如此实行。

  就能够保证又快又好地架设好桥墩。

  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伙的一致验证。

  验证的方法当然就是在实验室当中按照十比一还原当地河流的情况。

  接着模拟起当地的水流和河沙情况,建设分流的支流情况。

  然后在试验场当中,开始搞出河流之上如何架设桥墩,如何建造桥梁的实验。

  这种方法很新颖。

  这是索菲亚从自己所在的学校学到的模型法以及实验法,拿到这里来,作为新的教学方法。

  在推演上,大家提出了各种问题。

  而针对问题,大家又用了数种方法来解决。

  实验法一方面是能够,直观地让参与的学子们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减少不必要的场地的浪费。

  当然在搞这些推演的过程里,索菲亚也没有闲着他。

  她调动了工部,将砂石材料全部运到了当地去。

  在推演完成之后,京师大学的师生马上就开始行动。

  文官们看到京师大学学生和老师们的行动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嘲讽。

  尤其是看到索菲亚,居然带着大量的学生在原地进行测量的时候,更是笑的非常的开心。

  他们之所以觉得石桥很难修建,就是因为当初之所以不愿意修建。

  一方面是不愿意花这个钱。

  第二方面是,这个地方实在是不应该修一座石桥。

  虽说那个地方有很多的人居住。

  可是为什么那边的人会居住?

  是因为滩涂堆积了很多肥沃的土地,就会有人定居。

  大家伙为了粮食为一口吃的,是应该要去找一个肥沃的地方,他们都理解。

  但是很难想象的是,那个地方原本不就算永定河不改道,也会经常受到洪水的冲击。

  架设一座木桥或者其他的桥都容易被冲垮。

  所以朝廷其实一开始就已经在离村庄上下游两边都建设了木桥。

  那些木桥远离了积水潭,所以不会不会被水流给冲毁,故而并没有建设石桥。

  虽说每一座桥都离他们有五十里左右的距离。

  但是起码可以保障人的性命安全。

  为了图一个方便,经常去建设那些木桥,死伤多少人大家伙都看得到。

  老百姓们有的时候真的是很不理解朝廷要这么做的一些原因。

  然后一直经常地向上面反映说要修建一座石桥。

  他们却不去反应一下,为什么不在那里建设石桥的原因。

  官员们在听到了那个地方之后,马上是露出了鄙夷的神色。

  甚至有些个官员,其实一开始对那边的百姓还是挺理解的。

  但听说了这些事情之后,马上就转变了自己的想法。

  “那些百姓没有想过,自己所提出来的要求,是不是太过分了?

  难道真的要浪费这么多民脂民膏去修建一座石桥,然后又被冲毁?”

  “原本那个地方就不适合做石桥。”

  再者有官员说道:“钦天监已经监测过了,过段时间有雷雨,必定耽误他们的工期。”

  其实这还真的是要怪如今的这小冰河时期的怪天气。

  虽说三月到九月,这几个月下雨都可以。

  但有一个前提是不能连绵不断下瓢泼大雨。

  可是小冰河到了之后,把所有的天气都给弄混乱了。

  首先来说,冬天之时不下雪不下雨。

  这就导致从年末到年初这段时间又冷又干。

  任何东西都无法生长。

  可是到了五六月份七八月份的时候,降水又太集中,容易形成洪水灾害。

  这就是小冰河时期特别让人烦躁的地方。

  大量的极端天气出现,导致老百姓无所适从。

  导致植物生长也无所适从。

  所以钦天监判断,再过一两个月就要到达大雨倾盆。

  “到时候修桥无法完成的,京师大学拿什么交差。”

  有官员这么一说,大家伙终于是放心了。

  因为他们经历过了这种极端的天气。

  所以都明白,想要完成这件事,肯定是困难重重。

  “估计那个索菲亚是没有在咱们大明待过,

  所以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所谓的极端天气是怎么回事!”

  这些文官此时在暗地里,喃喃自语。

  “这些年轻人以为拿到了一点权利就可以为所欲为吗?朝廷大事可不是开玩笑,全掌握在这些年轻人的手上,没有咱们这些老人在后边撑着,看他们能走多远。”

  “张居正……哼哼……你刚刚打倒了高拱,现在你想要坐稳这个位置,就一味地攀附着陈寒。

  那我们就要告诉你,有些个东西是不能这么做的。你也跟着他一起沉沦吧。”

  不少文官嘀咕着。

  可是索菲亚他们却根本没有理会这些人说的怪话。

  直接就地取材。

  然后开始设计合理的方案。

  方案的设计,很快就由北方的一位学者提出来。

  要参考赵州桥。

  之所以要参考赵州桥,是因为也有一些个懂得观测天气气候的学生提出来了。

  之所以这些个文官在这个时候提出来,要他们半年之内修建好这座石桥,是因为再过个一两个月就要开始到达雨水集中的时候。

  那里本来就是永定河河水暴涨之地,如果他们修建的石桥没有办法承受第一次洪水冲击,就很可能会被冲垮。

  木桥之所以没有办法修建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赵州桥由于它是多孔设计,所以它能够承受得了洪水的冲击。

  当那名学生将赵州桥的轮廓画出来之后,索菲亚马上就意识到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而且非常适合在永定河上架设一座这样的石桥。

  说干就干。

  索菲亚让学生们开始根据赵州桥的图纸来建设模型。

  另一方面她立刻率领人马,向赵州桥所在的北直隶地区而去。

  他首先要找到桥边上那些维修人员的工匠。

  虽说赵州桥是隋朝建设的,但是近几年尤其是嘉靖年间也进行过一次大的翻修。

  翻修之时,必定会有许多的工匠参与。

  那边的工匠或许有很多的经验。

  把那边的工匠拉过来参与,到这一次修建这座仿照的州州桥或许有用。

  第二个方面,她要亲自去测量一下这座石桥的样式、结构、长度、宽度、工艺等等。

  这些东西如果都不了解的话,盲目地上马,这座赵州桥肯定是要成为一个笑话。

  索菲亚他们带领的人马,很快就来到了赵州桥所在的北直隶赵县。

  幸好离得不远,时间上没有耽误多少。

  再则他们到了之后发现,原来这座赵州桥在嘉靖四十二年的时候刚刚翻修过一次。

  边上有很多工匠都参与到了这一次的翻修。

  于是索菲亚拿出了旨意,召集了当时翻修赵州桥的工匠,准备前往京师去修建一座一样的赵州桥。

  再一个,她发现赵州桥刚好符合永定河河宽,这让索菲亚十分的心情终于放松……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raw9.com。第二书包手机版:https://m.draw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