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和光同尘_靖难攻略
第二书包 > 靖难攻略 > 第556章 和光同尘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56章 和光同尘

  “砰!”

  “砰!”

  四月初,当铁锤敲打铁轨的声音在南京南边的太平府境内持续不断作响,从天空俯瞰,数以千计的百姓正赤膊上身卖力干活。

  他们脸上笑脸洋溢,有的在将碎石挑到前方铺设,有的则是固定铁轨,铺设枕木。

  他们在干活期间说说笑笑,似乎每个人都有着可以期盼的未来。

  “这地方怎么会有那么多老人”

  背负双手,于谦眉头紧皱的看着眼前的工地,十分不满。

  面对他的询问,负责此处工地的主事当即作揖道:“回经历大人,这是朝廷的旨意,年五十五以下,十六以上的百姓若要前来应募,地方皆准。”

  “荒唐……”听到这话,于谦直言不讳的打断,同时摇了摇头。

  对于他的话,旁边的主事不敢回应一句,反倒是站在主事旁边的一名县官对于谦作揖道:

  “于经历,朝廷这么做也是为了百姓好。”

  “此间工价远高于商贾募工工价,虽说四十五以上便可称老迈,但正因如此,那些商贾才不会雇佣这些人。”

  “这些人没了人雇佣,家中又无足够的田地,若是朝廷不调整政策接纳他们,他们又该从何处寻觅生活来源”

  这名官员的话让于谦转醒侧目:“你叫什么名字”

  “下官太平府推官李贤……”青年官员毕恭毕敬作揖回礼,于谦见状颔首:

  “这你这话说的在理,是我着相了。”

  于谦能纠正自己的思维,这让李贤感到诧异,但却并不觉得于谦先前的话有问题。

  在大明朝雇佣五十岁以上的人劳作,相当于在后世雇佣七十岁以上的人劳作一样。

  哪怕是出自好心,但社会舆论却并不一定会偏向好心人。

  对于朝廷的雇工政策,李贤一直都觉得是一大善政,但许多年纪大的官员却并不觉得,尤其以此前的江南官场官员为最。

  江南是最晚接受新政改革的几个地方之一,故此类似李贤这种已经在河南接受新政新学的时候,江南的学子依旧还在学着传统的四书五经与算术。

  朱高煦不断清洗官场,为的就是让新思维占据主流。

  只有新思维,才能应对接下来的新事物。

  “此间工地,每日五十文的工价是如何结算的”

  于谦见过了太多吃回扣的贪官污吏,故此询问这个让他眼前一亮的官员。

  “由下官调拨给主事,主事调拨给监工,监工发给工人。”

  李贤毕恭毕敬回答,于谦却皱眉道:“不怕中途有人盘剥”

  于谦会这么问,是因为大明朝许多工地此前就是这么结算工钱,但盘剥之人却数不胜数。

  以至于到了现在,大部分官营工地的每日结算,都是以排长队,县官监督,主事与监工发放为主,虽然每日仅发工钱便需要耗费半个时辰的时间,但有县官监督下,倒也不容易发生盘剥事情了。

  然而对于他的质问,李贤却作揖道:“所谓盘剥,与县官是否监督关系不大,主要在于选人用人。”

  “倘若选的都是老实本分之人,那工钱该是多少便是多少,一分不少的都会落到工人手中。”

  “倘若选的都是见利忘义之人,那即便有县官监督,该有的盘剥依旧会有。”

  李贤这话倒是别有一番深意,于谦闻言颔首:“看来你对你所选之人格外自信。”

  “确实乃下官精挑细选,又如何不信呢”李贤作揖回应。

  见状,于谦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工地范围内走了走。

  期间他也见到了一些健妇在劳作,这种场景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能见到的。

  不过对此,于谦并没有再提出质疑,因为健妇也需要赚钱养家。

  几番巡视后,他记下了李贤的名字,随后便骑马向太平府其它工场赶去了。

  在他调查江南民心的时候,大明朝的西进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四月初六,朱棣在朱高煦的监督中带着夏原吉、朱祁钺前往了哈密。

  与此同时,一辆辆火车也随着开春后的气候转暖将一车车物资送往西北的哈密。

  甘州与肃州不知何时,突然集结了上万骑兵和数万从关中前来务工的民夫。

  民夫们穿着鸳鸯战袄,外套一件胸甲,便完成了从民夫到辅兵的转变。

  “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肃州城外,一队队辅兵正在进行体能训练。

  他们之所以这样刻苦,不仅仅是为了每日五十文的工价,更多是为了朝廷承诺他们的工作。

  “都给老子跑整齐点,凡是通过选拔成为辅兵之人,日后可任兵马员、衙役!”

  “不用老子说,你们也知道这代表什么。”

  “想要过上好日子,就给我专心训练!”

  马背上,一名年轻将领暴躁骂着这群两个月前还只是普通百姓的辅兵们。

  辅兵的队伍拉的老长,近四万辅兵的队伍几乎将肃州城都快包围起来了。

  站在城头上,六十三岁的朱能捋捋自己的短须,笑谈道:“这徐韬虽然名字有文韬,但脾气倒是和长春侯如出一辙。”

  “确实。”五十四岁的陈懋爽朗一笑,毕竟徐晟与陈昶在武英殿广场和文官们动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对于徐韬对辅兵训练如此严苛,他们倒也不觉得奇怪,反倒是乐见其成。

  “这四万辅兵,陛下估计是准备在拿下西域后准备他们驻扎当地。”

  “至于剩下的十一万辅兵,大概率是在战后遣返回原籍,亦或者询问是否就地安置。”

  朱能眼光毒辣,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招募辅兵,那完全不用刻意挑出四万青壮来高强度训练,并承诺会在战后给他们衙役、兵马员等差事。

  兵马员和衙役的俸禄是每年十五贯,如果是偏远地区,那还有大约三贯的补贴,加起来也就是十八贯。

  尽管为朝廷做工,一年也能赚十八贯,可问题在于,工地并非处处都有,而衙役和兵马员这些差事却可以长长久久。

  以大明朝的规矩,最少可以做到五十岁才会被罢免,而正常一家五口的消费,一年也不过就是十二三贯罢了。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积攒一二百贯,购置二三十亩田地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对于没有远大抱负的一些平头百姓来说,衙门永远是最稳定的差事。

  “四万人,这最少又是八十万贯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产出八十万贯的赋税……”

  朱能唏嘘几声,陈懋也眺望起了肃州城外的景色。

  “我记得三十年前,这肃州城不过才几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内便已经有近七万人了,这发展的速度还真是快啊……”

  陈懋感叹着看向城内,城内街道由石砖垒砌,房屋由混凝土与石砖修建而成,街道整洁干净,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绿化的树木。

  百姓人头攒动的穿梭街道上,因为数万辅兵的到来,当地的经济发展迅猛,商贩根本不愁有东西贩卖。

  这样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间,那是连关中都难以见到的,必须得前往江南、湖广一带才能看到。

  而今,这样的场景已经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超过八成县城发展都不比肃州差。

  剩下那两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刚刚改土归流结束。

  相比较陈懋看城内,朱能则是主要看城外。

  祁连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

  流出来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连续压一刻钟才能让水渠充满水,灌溉四五亩耕地。

  尽管效率不高,但造价远比抽水机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来说,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几倍,更适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广袤农田区域都有几个矗立在乡道水渠旁的手压井机。

  再眺望远处,一片片经过种植呵护的林区为肃州城阻挡了风沙,这就是大明这三十几年来对西北的改变。

  类似这样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个城镇随处可见。

  科技将地区的生产力提高,使得原本因为世界气温降低,降水线东移而不适合宜居的地方变得宜居,难以耕种的地方变得容易耕种。

  曾经耕地稀少的肃州,如今却零零散散的拥有着六十余万亩耕地。

  当然,光有耕地还不够,即便有了足够的水源浇灌耕地,但耕地的产出依旧保持在每亩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随着硫酸与磷矿石制作生产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当地的亩产也被拔高到了每亩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间。

  曾经五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今只需要四亩就足够,这便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改变。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raw9.com。第二书包手机版:https://m.draw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