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人老心不老_靖难攻略
第二书包 > 靖难攻略 > 第554章 人老心不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54章 人老心不老

  “李九江也走了啊……”

  戈壁之上,随着一声感叹,朱棣缓缓收起了由北京送来的加急信件。

  此刻的他骑在马背上,面前是一片平原戈壁,以及成片陡峭的土山。

  这里的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石漠广袤。

  这里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故此在唐代被唐人称为“大沙海”。

  此地是古代敦煌与高昌、车师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所以这条道路也被称为大海道。

  大海道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由于气候不断恶化而停止利用,故此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

  朱棣来到这里,只是想要看看曾经陆地丝绸之路的通道罢了。

  “六百年前的时候,听闻这里还有泉井出水,只是味道略苦咸,而今却是连苦泉井都没有了,只剩下了茫茫石漠……”

  朱棣坐在马背上,语气唏嘘的与自己身后的朱瞻圻,朱祁钺讨论着此地曾经的繁华。

  似乎是年纪上来了,朱棣便喜欢看着这些在历史中从出现到繁华,再到衰落,最后泯然史书中的景色。

  “走吧……”

  调转马头,朱棣与众人吩咐着,而后往东边赶去。

  一个时辰后,他们走出了大海道,但所见之处依然是空旷无垠的戈壁。

  这个时代的西域环境,不管是往前比,还是往后比,都是与之相比最恶劣的一段时期。

  沿途十余里,他们几乎没有看到任何植被,直到依稀能听到呜呜的汽笛声,在天际边才出现了一抹绿色。

  他们加快了脚步,而出现在他们前方的是一排排用于防沙固沙的草方格与防沙树。

  这些树木种植多年,每年都不断往戈壁滩内推进。

  草方格固沙,防沙树种植,过了一年后防沙树长得高大些,当地百姓又在官府的雇佣下前来继续向前植树,布置草方格。

  如果是遇到了戈壁滩,那倒是不用布置草方格,但这也代表他们无法更进一步了。

  他们穿过了这长达数里的防沙地区,看着树木从低矮变得高大,感受着脸上的风沙渐渐消失不见,最后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片经过开垦耕种和灌溉的水利农田。

  抽水机在远处作响,它们将当地官府利用水库和地下水渠、坎儿井收集起来的天山雪水通过抽水机来排入水渠之中。

  水渠经过一片片麦田,保障了麦田维持生存所需的水份。

  一望无际的麦田看似很大,但由于产出有限,哈密至今还没做到自给自足,仍然需要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北直隶等地一地接一地的往这里送来补给。

  当然,尽管当地无法自给自足,但也随着抽水机不断调配,加上化肥推广而渐渐提高亩产,总有一天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兴许也正是因为无法自给自足,故此这里骤然多出朱棣等数千人后,对于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

  在他们抵达前,朝廷只需要从甘州、武威等地调派一个月的物资,就足够当地军民用两年之久。

  随着他们三千多人抵达,人吃马嚼之下,朝廷不得不再调动半个月的火车运送物资前往哈密。

  数百名骑兵拱卫朱棣,在进入农耕区后,面前的道路也变成了两丈宽的水泥路。

  队伍向东边的哈密城赶去,走了十余里后,这才在午后抵达了哈密城西。

  隔着数百步眺望,周长八里的哈密城实际并不大。

  城外的农耕区虽然有着大批正在耕种的百姓,但目之所及的百姓,无一例外都是健壮的农妇,只有少量农夫。

  这是因为能在这里务农的,大部分都是戍边将士的亲眷,而曾经被发配到此的那些罪犯则是在西边修建铁路,在与天山相隔的北边开荒务农。

  至于已经开发好的哈密,则是成为了当地发给戍边将士亲眷的军田。

  哈密城内有民居二千四百余座,所代表的也是二千戍边军和四百余戍边官吏。

  除了这二千兵卒外,在北边正在修建的伊吾、伊州两县还有两千兵卒和四百余名官吏,以及西边监工铁路的一千多军队和一百余名官吏。

  整个哈密府,如今有五千兵卒和九百余名官吏,此外就是两万多名亲眷和两万多名流放的罪民,合计不足五万人。

  尽管只有那么点人,但这已经是大明使用抽水机和火车,努力耕耘十余年的结果了。

  要知道在安克帖木儿时期,整个哈密也不过才一两千人罢了。

  “吁……”

  勒马扫视街道,一如既往的空荡荡。

  除了少量百姓已经给自己的田地浇水回家,其余百姓基本还在城外为自己的农田浇水,亦或者在家干活。

  城内的百姓对于没有穿着明军鸳鸯战袄的其余男人很是警惕,整个城池的民风都偏向保守和严肃。

  兴许只有生活在这种需要军队保护之地的百姓,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会那么警惕外来人。

  “这亦力把里虽然老实,但前些日子还是与我们修铁路的队伍发生了不少冲突,看样子百姓对他们态度很不好。”

  朱瞻圻抖动马缰跟上朱棣,朱棣颔首后便继续抖动马缰向前走去。

  最终他们前往了一座临时修建的混凝土风格行宫内。

  说是行宫,但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稍微大一些的院子。

  毕竟在这哈密,实在没有什么足够的木材来修建一座传统的中式建筑。

  “听闻亦力把里的歪思汗病重,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

  “如果挺不过去,那其内部必然分裂,届时便有朝廷的机会了。”

  “不过还是得想想借口,眼下的冲突就是一个好机会……”

  朱祁钺关心的是亦力把里大汗的情况,如果歪思汗病重,那以亦力把里现在的情况,其内部是一定会分裂的。

  只要他们分裂,那大明朝就有机会收复西域了。

  当然,为了不引起恐慌,大明朝还得为自己想几个足以说服藩属国的借口。

  修建铁路,不断在亦力把里的神经线上蹦跶,最后引起边境冲突,这便是大明可以利用的借口。

  事实证明双方的冲突明显随着大明铁路的不断西进而加剧,尤其是在上个月甚至闹出了双方兵卒负伤的不愉快事件。

  事件的冲突不断加剧,更有利于大明对亦力把里开战。

  “哪需要管他”

  朱瞻圻打断了朱祁钺的思维,直接开口道:“以朝廷的实力,只需要调派两万铁骑,随时可以荡平整个西域!”

  朱瞻圻很是自大,但这是因为他有充足的底气。

  亦力把里的兵马总数不过五六万人,全部男丁加在一起也才二十几万。

  两万装备燧发枪,补给充足的明军铁骑,确实可以轻松将其击溃。

  当然,前提是将领不能出现什么错误。

  “行了,借口还是必要的。”

  朱棣打断了朱瞻圻,并不觉得朱瞻圻的这种思维可取。

  这种思维用来对付一些偏远部落和小国还好说,但亦力把里与大明朝的多个属国有联系,一旦他们被灭,那必然会引起帖木儿、月既别等汗国的警惕。

  尽管大明朝不在乎他们的警惕,但这会让边疆气氛出现问题,增加不必要的军费开支。

  大明朝现在主要还是在搞经济,收复疆土固然重要,但对内陆远征是没有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朱高煦才迟迟没有发动对亦力把里的作战。

  他需要等铁路修得够近才会发兵西征,所以每推迟一天出兵,就代表大明的铁路每前进数十步。

  亦力把里一定会对明军下手,因为他们不可能看着明军把铁路修到吐鲁番。

  好在亦力把里的歪思汗思绪还算清醒,他一直在压制下面的人不要和明军发生冲突。

  然而他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大明和亦力把里的摩擦也在不断加剧。

  等他彻底熄灭生命之火,便是明军与亦力把里热战的时候……

  “可惜王焘被爷爷叫回北京了,不然倒是可以让他去前线看一看。”

  朱祁钺略微感叹,朱棣也轻笑道:“怎么,你就那么钟意那个太监”

  “太爷爷哪里的话。”朱祁钺笑道:

  “毕竟他跟了俺那么久,俺思念他也不奇怪吧。”

  “还是要有几分防备之心才好。”朱棣交代着朱祁钺,朱祁钺颔首,没有反驳。

  见他如此,朱棣也看向朱瞻圻:“你派几个得力的去看看铁路前线是个什么情况。”

  “是!”朱瞻壑作揖应下,爷孙三人也在片刻后下马前往行宫休息去了。

  在他们休息的同时,朱高煦也格外关注着西域的变化。

  此刻他的手上拿着西厂带来的最新情报,其中便包括了歪思汗的身体状况,以及他两个儿子的争斗,麾下贵族的暗流涌动。

  “你怎么看”

  朱高煦放下奏疏,头也不抬的询问站在自己身旁的王焘。

  王焘闻言作揖道:“奴婢以为,歪思汗一旦身死,那亦力把里必然分裂。”

  “朝廷眼下的铁路已经修出哈密二百里,而哈密通往吐鲁番则是约六百里。”

  “这歪思汗若是还能活大半年,那朝廷还能再往前修一百五十里。”

  “如果他现在身死,那亦力把里陷入内斗,便更加无暇阻碍朝廷修建铁路了。”

  “工部那边的奏疏奴婢看过,最多两年就能修抵吐鲁番,届时铁路一到,吐鲁番归降朝廷便是手到擒来。”

  王焘只说分析,并未建议什么,这是他在朱祁钺身边所学的聪明之处。

  朱祁钺与朱高煦很像,俩人都极有主见,在大事上,其实都是揣着答案问问题。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raw9.com。第二书包手机版:https://m.draw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